(一)
我中学的母校——漳浦三中。一所坐落于旧镇港不远小山坡上的校园。母校1956年建校,迄今整60周年,这是一片黄道周先贤脚踩过的地方。记忆中,我应是母校首届三年制初中生,也是首届三年制高中生。当时母校的校门是朝西开的,大门迈入是宽敞的操场,校门对面操场的尽头是小礼堂和食堂。食堂大厅门口有数棵绿荫大树和一口古井,操场中间向北往山坡拾阶而上的一条路,恰好是当时校园的中线。那时的办公楼和教室依稀有序地散落在安宁的校园中,那时的校园风气与社会风气一致。"松下花丛最想望,满园尽是读书人",这是当时校园最美的风景。实是纯朴、安静的一方乐土,青春学子的心灵家园,每个家庭寄托希望的精神园地。那时母校教育给我们成长的营养是非常纯粹和健康的。
少小离家老大回。如今回忆那时的时光,心中犹如清晨的阳光抹过,和曦而温暖。在这里,不管是上课时的朗朗之声,还是下课后同学间的嬉闹打骂,或是食堂取饭时自由的叫喊声,抑或操场上较真又戏谑的运动影像,虽历经三十多年,然有如蒙太奇式的依旧历历展现,似一幅青葱岁月里的画卷,美丽而充满着诗的意境。
在这里,我有幸遇见三位班主任,张茂琛、魏炳文、郑满瑞三位先生,可惜三位作古了。其中,张茂琛老师对我的影响最深,茂琛师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,当时,他与另一位语文教师黄道琛都是当时漳浦县的语文名师,名师对学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,这也是办教育很重要的规律。茂琛师学养深厚,讲课旁征博引,皆成妙谛。他对《红楼梦》一书近乎可背诵,其中的章节、名诗、名句信手拈来,让人折服。当时,我在课外阅读了不少文学名著,得益于茂琛师的指导。记得当时,茂琛师把我的作文作为优秀作文在班上加以评点,让年少的我激动而兴奋,至今记忆犹深。茂琛师的这种教学方式,或许对他仅是一种教学方法,但这种教学方法却深深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兴趣与方向,无形中激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。今天,我虽从事艺术创作,但文与哲一直是我的至爱与深情向往,阅读始终是我的私人生活第一状态。也一直坚持写些随笔、评论等小文章,这样的兴趣,可以说是茂琛师在中学时给我育下的种子,受益于当时他对我的勉励与引导。
还有至今令我无法忘怀的是茂琛师的胸怀和眼光,特别是他对我从事绘画道路的鼓励和关爱。就读母校时,有两位美术代课老师考上美术专业院校,这事对我选择考美术院校,决定终生从事艺术创作的理想很有导向启示与鼓舞作用。这在当时以文理科为重的社会风气中,等同于选择了一条很艰难的路子。未想,当我与茂琛师畅谈想法时,他知道我这种兴趣和志向后,给了我极大的鼓励。且在日常学习中给了我很大的照顾与支持,直至我考上美术院校。如今回想,历历在目,甚为动容。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爱,一种对有志青年的师者之爱,一种对困顿中人施以信念的惠心之爱。也正是这种爱无形中树立和抚育了我怀有爱才惜才的情怀。
直到茂琛师仙逝,我与先生联系始终比较密切,每年回乡,都会争取时间与先生品茗细谈,谈工作,谈人生,谈文学,谈艺术。今茂琛师虽已作古,然于心中是永远无法忘怀的。遗憾的是在他生前,我无力为师尽力,而今“徒欲亲而师不在",再也无法与之探讨文学、探讨人生,是我永远的遗憾和追怀。
在这里,我遇见了当时刚大学毕业从教于此的历史老师陈稳合。至今,我们依然师生情缘甚深,且多了份亦师亦友的深情。稳合师当年大学刚毕业,风华正茂。我们是他的首届学生,他对教学投入极大热情,同学们都很拥护他。一直非常难忘的是,高考前他数夜到我书房为我单独补课至深夜的场景。那时我的家在村子的最前面,田野中间,四周是整片的稻田。那时的农村进入夜晚后显得特别的漆黑而静谧。晚上,屋外一片寂静,仅有田间里的蛙声片片,深夜间田野中那平板房里孤灯一盏,灯下师生二人对烛而耕读。"窗竹影摇书案上,野泉声入砚池中",而今回想依然温馨、依然温情。相比于当下功利化倾向的教育,那画面映射出的是,那个时代的为师者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激情,那份对学生的厚爱之仁心。那是一种无私纯洁的薪火情谊,一直感动着我,时至今日,乃至永远。相对于当下日益俗化的世风,这种师品、师德与师谊更显难得与无价,因而令人深深感念。
在这里,我还遇见了林美月、吴银生、陈开德、陈福美、黄文佐等一批老师,他们的教育是我们这一代人人生脚前的路、路上的灯。林美月老师与我同在省城工作,我与她夫妇二人至今始终师友情谊深厚。美术代课老师陈福美、黄文佐,他们在母校代课不久后,先后考进厦门高等美术院校,他们是改革开放后漳浦首批考上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艺术人才。正是因为受到他们从艺道路导向的启示,让我坚定了考取美术学院的目标,从此让自己的人生与艺术结下生命之缘。当时学校的艺术氛围很浓,那时我虽是学生,但他们视我甚是亲近,我时常到他们的宿舍看他们写生,观摩作品,收获颇多。无疑,中学时代的这种机缘,激发了我内心潜藏的艺术情愫,无形中萌立了以绘画作为一个人生命成长的意识,萌芽了一个从艺者的基础价值观念,一直滋养至今。而今,我的生活状态是我的艺术状态,艺术状态是我的生命状态,实与这段人生际遇有关。
在这里,我相遇了同窗六年的初中、高中的同学们。尽管离校后,我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蹉跎,历尽不同的沧桑,然青春的印迹永远记忆在各自的心田中,或许各自琐忆的片面情景不同,但相信对青春美好情感的追忆是一致的。
(二)
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,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发。历经三十多年的岁月,如今,校园依旧,然故人难遇。“未觉池塘春草梦,阶前梧叶已秋声”,一生之长亦如一日之短,若小学算熹微,中学就可算朝霞了。幸运的是,母校的校园虽历经时代演化,校舍也由旧变新,但是那些故旧学子无法忘却的主要景物依旧存在。
校园山坡的最高处那块石头,依然敦厚地似站似坐地守望着,犹如一位永远的老书生守护着一代一代从这校园走出的小书生,又犹如一位长者无时不刻地等候着老学子的归来。此石已不是单纯的石头,她是漳浦三中历届学子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有生命印记的母校形象,是有生命张力与活力的,能与之对话的,如饱经沧桑淡定从容的老人,是母校文脉承载的化身者。
那口古井,历经风雨,时过境迁,方位由原来的食堂门口换成了如今学生校舍的门口,颇如一位仙者----我自不动,笑看四周风云。经风月洗礼老井多了点斑驳,倒也依然如故。这口生命之源的水井,似乎更是智慧之井,给母校历届学子提供知识源泉,滋润心田。是源头活水之宝井。
校园西南角的几棵大树似不老青松,依然茂密盛展,敞开怀抱等候和拥抱学子的归来。老运动场东北角的凤凰树,依旧开得那样的奔放,一样的激情四溢,盛开的凤凰花永远有一股青翠流红的芳香在校园流淌,花苞里似乎饱含着友谊与青春。如今看去,凤凰树似乎多了份苍老,然也增添了不少韧劲,它在岁月更替中以自己绿衣红花的美丽形象为校园增加芬芳,永远用美来滋润校园,让校园永远充满青春和活力。
四周的老围墙,多了些岁月的痕迹,但依旧似一卷熟悉的水墨长卷,雨水飘过还散发着泥石的幽芳,依然熟悉而亲近,唤起老学子随风而散的青春记忆。尽管只是老围墙,然犹珍若金——那可是学校是否历史古老,是否有文脉传承的证物,那是历六十年一甲子的岁月沉淀下来的历史见证物。时间和岁月给这里带来太多变化,可天空还是三十年前的天空,水还是三十年前的水,树还是三十年前的树。最幸运的是母校是块风水宝地,在前些年急功近利的社会生态中没有被开发没有被迁移,乃是最大幸事,始终保留这一方水土最重要的文脉。若是说旧镇这几十年来人才辈出,漳浦三中这块文脉的保持是首重。
(三)
我1981年进校,1987年母校毕业,从初中至高中六年都在母校度过。完整的六个年头,人生能有几个六年呢,何况是正值宝贵的青春年代。母校60年校史长河中,我有幸见证了其中三十多年的发展变迁。人事有代谢,往事成古今。如今的母校,与往昔相比已是焕然一新了,校园面积扩大了数倍,增添了很多新楼,结构和布局也变了。原来进门的大操场如今已变成小场地了,校大门也已扩建,方位由西改成南,明显地开阔和疏朗了。教学楼、宿舍楼、办公楼,由过去的矮平房转身成了高楼新楼了。时代进步的脚印一样在校园蹍过,留下深深的履痕,校园在古与新的交替中显示出新的生机。我料想,不仅校园改变了,估计学校的管理模式、教学方式,校风、学风也谅与三十年前也大为迵异了。但在三中老学子心中,对母校的印记与情结,不因时转而物逝,永远一样。人可以离开,但情感依然留下,依然留藏在母校的这片土地上,随着岁月的流逝与对人生的感悟,伴随着增多的就是对故人故土故园的怀想与思念,特别是对母校,永远留存着美好的青春记忆。犹如风筝不断线,这线联系着我与知识生命的源头,这线维系着与我生命价值攸关的母体,这线联系着我与这片土地上师友的千里情缘。
六年的中学生涯,于人生而言,是短暂的,对情感而言,却是永远的,更是无法忘怀的,这里刻在我心里的人与事很多很多。
(四)
我常想,人生一辈子当中有三个“人”和三个“地方”是不能忘记的,也是不能忘怀的。哪三个“人”不能忘记呢?一个是有养育之恩的父母;一个是有教育之恩的老师;一个是有提携培养之恩的贵人。哪“三个地方”不能忘怀呢?一个是自己成长的地方——故乡,一个是自己学习过的地方——母校,一个是自己工作过的地方——故园,而母校是占据两个要素的,既是学习过的地方,又有教育之恩的老师在。
这就是我的母校,
犹如母亲的学校。
一个承载我们放飞的地方,记载着我们青春美好憧憬与寄托希望的地方。
2016年夏于闽江南畔文心堂北窗下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